2018年2月14日 星期三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顏擇雅     

知悉概念背後真意的心得感

如果你去網路google【顏擇雅】這三個字,會發現很多形容詞。這邊就不用一一引述有興趣的人可以試試看。

用這種方式開頭,在於閱讀這本書時,如果可以了解作者的背景就會比較明白,為何作者會選這個書名當作標題,與以書中不同的角度來闡述她對台灣諸多現象的觀察與心得。

爆雷?--請先買書後再繼續看下去
如果你還沒有買這本書,請趕快去買。要不接下來的心得就全部把書內容都爆光光。

這本書整體架構比較像是小品集結文,作者本身在許多領域都佔有一席之地,所以把各領域各時期發表過的文章集結成這本書。

本書分成五個部分(五輯)來談,由於作者長久在出版業拚搏,不僅慧眼獨具發掘許多有趣主題
同時也擅長以娓娓道來的細緻描寫手法來說明他所看到的現象。
文字很好讀,立論也很明確,切入點不會太生硬,不論個人層次的熱血、小確幸、狼性、走出舒適圈等,還是擴大的社會領域層面、談富人、談稅制,再更擴大至兩岸與中國,談競爭力,談人才西進,最後回到維持社會動能的教育與穩定社會基礎的企業面向來作結。
乍看之下是不同小品文的廓然大成,但本書編輯應該有試整理與連結不同文章間的關聯性,努力把這些文章形成一種較有邏輯的論述架構呈現出來,也多虧本書整理之功,讓我們讀者可以畢其功於買一本書就可以讀到全部觀點。

所以大家趕快去買書吧(推坑)

上面都是推銷文,接著才是本文作者的心得。

流行名詞後面的真實-熱血小確幸與狼性背後

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本來是有所覺悟才會喊出的口號,後期成為一種流行語
最後變成了髒話。。。。

大家試想,蔣故經國總統說【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當時是多大的豪氣,以這樣的心情與膽識來推動十大建設,帶動一波成長,後面就每況愈下了,六年國建計畫?亞太營運中心?大溫暖大投資?愛台12項?藍綠都有份,誰也不用笑話誰,不過再寫下去就變成政治文,還是回到本書。

顏以熱血作為本書開頭,提醒讀者,熱血是種非功利而能做自己的付諸行動。
這是顏說的熱血三要素。

但要注意的是作者提醒所謂非功利是一種向善的價值,做自己不要忘記自我準備
付諸行動就真的要挽起袖子下去實作。對照目前許多現況卻不是如此,群眾募資滿足自己的私慾,自觀照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尊重他人,空口說大話的那就更多了,所以顏文最後才會提醒讀者,要做好準備以及有下決心蹲點實作的勇氣,我也非常認同,唯有如此熱血才真的有熱又有血,要不只是發燒兼流鼻血而已。

同樣的論述邏輯也反映在小確幸--應該是種努力過後的幸福感,而不是逃避現實的藉口
所謂的狼性--是指一種積極性的態度、但卻被錯誤的引用在嘲笑年輕人缺乏積極--也包括所謂的走出舒適圈、是否跳槽、投資自己、 人脈存摺、大膽走出去等這樣的概念上、都是某種程度狹隘的誤用。

也就是作者希望分析一些時下流行的一些名詞、來直接透視後面的真正概念
希望讀者不流於表面的名詞或者有意的誤用範圍內、而能體察這些名詞背後的真實內涵
頗值得深思。

針貶社會的不同角度--要根本解而非現象解

社會民主化與資訊快速傳播的現在、閱聽者可以很快速的知悉訊息。但因為資料量太快太大
反而不容易理解與深化資訊,容易形成前所述的誤用概念情況。

當顏書以個人層次舉例論述完畢後、他話鋒一轉開始論析社會各種狀態背後概念。
舉凡富人稅是否是台灣貧富差距的解方?以顏文的論述內容來說,如同標題所說的,它是頭痛醫頭非針對癥結的急就章,這也包括對房屋稅的反覆論證,對兵役之於社會內涵的深入分析,從這兩個議題開始進入深水區,討論公投門檻、討論國族主義的幽靈與民粹迷思。

從個人層次開始討論到社會層次後,我發現顏書舉的例子更多了,一項議題內反覆論證的手法也開始頻繁出現,我認為這是提醒讀者,台灣對很多措施的【反應】都是從相對淺薄的層次去理解,對於所謂解決問題的解方,即便參考國外例子也是囫圇吞棗,缺乏反覆不斷的辯證與反芻本身的特質,意即就是我們只追求【現象解】--只對表面現象提出解決方法,而非是【根本解】--針對深入內涵具體解決。現象解只能緩解症狀,根本解才可以真正解決問題。

另外一個顏書看到的問題就是我們太容易以【名詞解】來定義所有的社會問題,然後以單細胞的思考邏輯來簡化所有的公共事務,所以顏書提出公投門檻降低似乎是深化民主,但帶來的各項副作用反而戕害民主,民粹不一定是一種簡單暴力,而是應該去思考代議制度下菁英決策與庶民生活及理解的差距是否越來越大?這些都是作者希望大家可以進一步思考的,這九點出重點--現在的台灣人太容易被蠱惑與煽動,形成一種單細胞的直接反射行為,而缺乏省思與深入的了解後才做出的選擇行為,這對於台灣的未來是有不利影響的。

唱衰台灣是一種顯學?--中國真的好棒棒?

中國崛起是一個現在進行式,這毋庸置疑,但崛起是否就代表進步價值?或者崛起然後我們就應該自慚形穢?這倒也未必。這是我看顏書這一個部分給我最大的心得。
也就是說在討論中國時,身為台灣人其實可以更平常心看待,這個國家地大物博人廣,本來就有成為先進國家的本錢,過去是因為政治掛帥,阻礙了許多開展的可能性。中國的所謂進步,是一種歷史必然,但是人類發展也隨著時間更能深入思考,所謂衡量進步應該以什麼樣的價值去評估,經濟成長當然是,政治民主甚至於人心裡的富足等不會也不應該缺席。
更何況所謂面子工程代表的進步,背後所隱藏的可能是廣大勞工的犧牲,我覺得這是顏書自始至終反覆不斷強調的重點--不要看到表面現象就急著下結論,要更能觀察入微,要發掘背後的邏輯以及癥結。

因此在這一輯中,藉著論述中國這個議題,作者提醒我們,不需要因為中國崛起,馬上就把自己的自信採到腳底,開始唱衰自己、唱衰台灣,我們的確有很多根本問題沒有解決,那不一定跟中國崛起有關係,制度不一樣,起步時間也不一樣,以今日之是論昨日之非,這種我稱之為馬後炮,事後諸葛人人會做,事前之明的洞見,那就不是每個人都有了。

顏書一再的提醒我們,中國是中國,中國不代表世界,兩岸競爭力是假議題,要有的是全球競爭力,中國只是全球的一份子,我們當然可以學習中國經驗,但還是要記得一個古老的諺語:【橘逾淮為枳】,任何制度與設計都有其搭配的環境,過了一個淮水,香甜的橘子變成難以下嚥的枳,何況幾千幾萬公里的差距。我們應該要省思自己本身的兢爭優勢與成長契機是什麼,而不是一味吹噓只有中國好棒棒,自己好悽慘。人才應該是全世界通用,而非只能由中國一家論斷。

所以我們的問題是?--人才是重要的關鍵

台灣沒有天然資源,唯一可以憑藉的就是人才。我念高中大學時考的是聯考,大概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念普通高中(當時考的北聯只有九間高中可以選),百分之四十的人念大學。後面大學錄取率衝到快百分之百,有一百多間大學也是世界奇觀,這些都是當時教育政策頭痛醫頭導致的弊病,也是我們這幾代人要承受的代價。在這一部分顏書提出幾個觀點:一、一直檢討有多少大學生多少大學是只看到表面,大學要怎麼維持教學品質才是重點。二、部分菁英說的靠市場機制是夸言,忽略它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三、高端人才還是需要靠政府提供誘因去國外拿博士,才能學到最新的知識與帶回跨國的經驗。四、新科技網路的興起會改變整個大學教學結構與體系,台灣卻還只在煩惱招生問題(又是一個典型頭痛醫頭)。五、所謂人才與國際觀是需要充實底蘊與完整系絡概念的,說誰是無用或不具某種素養的論調只是一種不求甚解的託辭。

我把顏書這一部分的論點做了以上整理。再我從我自己的人生經驗來說,我是六年二班,兩年後蔣介石總統過世,他兒子蔣經國成為實際領導人,台灣的經濟成長準備開始大幅爬升,72年我們舉家從嘉義遷來台北,當時看起來似乎前景一片看好,五年後我考上北聯九間高中中段班的板橋高中,高中畢業一年重考後81年考上政大。當時是聯考體制,我不確定我自己是否是所謂的人才,但攤開我的大學同學名單, 九成以上來自於全台各地的一流高中,也就是說,聯考這個篩選機制把全國各地的前段高中生篩到了政大,到目前為止我們班三分之二都有碩士學位,五、六位後來拿到博士現在在教職,一半以上同學在公部門大部分都是九等科長,在私部門的有做到總經理了,也大部分是中高階幹部。當時念書是填鴨式的,但的確培養了一些基本素養,同學們素質也相對整齊,也有互相激勵與競爭的效果,教授們的教法與教材不算新,但做學問的方法學與態度倒是可以學習,大學畢業二十年,專有名詞忘了不少,但方法學(Methodology)卻都還記得。唯一遺憾的就是家中變故無法順利依照原有規劃出國留學,但沒有出國並不代表我沒有國際觀。

我對照個人經驗跟顏書的內容,的確,制度的設計會影響整個環境與個人,我有來自於聯考的荼毒與來自於聯考的獲益,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記憶與乘載,但回想過去,單人的力量無法影響整體,所以要想辦法在這個環境下學習怎麼適應,填鴨的方法確實把我在某個時期培養成為考試機器,但大學遇到一些好老師的啟迪也開發了新的視野,於變動的環境下思考自己的戰鬥位置,然後隨著教訓與跌倒的失敗歷程,是會有所成長與改變的,我覺得顏書內容要告訴我的就是這些,不要為環境所限,不要為眼前的現象迷惑,不要很快的推給當下流行的名詞與概念,卻忘記了自己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人生的失敗是必然的,但人生的成功是自己定義的,我是這樣認為啦。

最後善意勸告--企業主要更努力創生,帶動台灣成長

顏書最後選擇從企業端這個觀點切入,我覺得蠻有意思的。除了求學跟退休外,多數人一輩子工作的時間最長,另外個人力量有限,念過政治學的都知道,企業代表利益團體,同時具有規模性,是可以影響政府決策以及社會脈動,進而改變大環境。所以顏書舉麥當勞為例,標準化的作業流程、乾淨明亮的用餐環境與廁所,以及排隊動線的規劃,都帶動台灣服務業的一波學習改進潮流。這也是顏書希望苛責企業主,台灣許多企業主沉溺於過去的成功經驗,殊不知也許是因為環境的得利大過於企業主個人的努力,部分不成材的企業主動輒出口抱怨政府、抱怨勞工、抱怨所有的事情,但是就是不檢討自己,最後只能靠壓榨勞工跟官商勾結來獲得利潤,所以台灣勞工工時世界數一數二、但環境不友善也是世界有名。

我從政府端這邊來看這個問題,企業不是善心事業,將本求利與計算成本,獲利是其最大使命這無可厚非,但是政府有責任要創設一個合宜的遊戲規則讓企業主與民眾遵守,不要過於傾斜任何一方,同時,政府收稅或法規制度,本身就有利益重分配以及讓企業主可以往較好方向移動的功能,但如果政府都只偏聽企業主的聲音,甚至於拿人民稅金補助一些早該退場的企業,這樣的功能喪失會讓整體台灣走向更惡性循環的地步。

往事並不如煙,未來充滿挑戰
我成長的七零到九零年代,現在回頭過來似乎是台灣最美好的年代?是這樣的嗎?

小學二年級,李師科剛搶完銀行
國中一年級,十信風暴。
                        然後開始嘗到A段班老師在學校中庭集體體罰我們,全校跑來看的滋味
高中一年級,九二四證所稅事件,股市無量慘跌。
大學一年級,國會全面改選
研究所一年級  戒急用忍政策,劉邦友、彭婉如命案,治安惡化。
工作第一年    九二一地震

我還記得小時候剛搬到台北,我們家附近轉角是垃圾推置場所,過年前後都堆滿了垃圾。三年後兩岸開放探親,再過兩年蔣經國總統過世。台灣開始往走下坡的方向前進,那時誰也不曉得未來大陸會崛起成這個樣子。

民國81年我的第一部電腦是486-dx33,螢幕是14吋CRT,要價四萬元。83年第一次接觸到WWW,我用過PE2,倚天中文系統,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不可思議。

我覺得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是,要看透事物的本質,要明白表面背後的道理,要能邏輯的推演各種情況,不要瞎扯怪東怪西,網路時代高手在民間,隨時都有人可以打你的臉。然後民主時代不是只有投票這個行為而已,要關心會影響大家的政治與社會事件,好的人物要鼓勵所有的親朋好友繼續支持他,反之讓他回家吃自己。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挑戰。

我們要記取過去的教訓,聰明的判別現在情況,然後努力往未來前進。

ps:感謝楊醫師推薦本書,反覆看了幾遍有許多話想講,如上。